新闻吧
主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重庆现奇特婚俗 洞房花烛夜新人不同房

发布时间:2016-07-04 16:22:09

重庆现奇特婚俗 洞房花烛夜新人不同房

土家族婚礼(资料图片) 李家营,是隶属于黔江区杉岭、白石、黄溪三乡(镇)的一大片地区,地处凤池山、鸡公山、皇后寨三山之间,海拔最高处1300多米,平均海拔700米。正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方,却传承着一种特殊的婚俗——隔夜婚。日前,“寻源黔江”采访团来到这一地区走访,沿袭至今的隔夜婚,成了我们寻源的一个重要内容。

特别:新婚新人不同房 隔夜婚,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婚礼习俗,简单来讲,就是结婚当天,新人不能同房。古人对人生的幸事,曾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说。然而,结婚入洞房这理所当然的事,为何在李家营片区会有隔夜婚这样的习俗呢?

重庆现奇特婚俗 洞房花烛夜新人不同房

土家族婚俗——哭嫁(资料图片) 由来:四种说法各有道理李家营,顾名思义,是李氏家族集中生活的地区,事实正是如此。在前后一个多月的采访中,采访团一行分别采访了杉岭乡苦竹村的李德相、白石乡复兴村的李官美等3个乡镇中的10多位老人,以及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陈朝禄、罗青等基层群体,探讨李家营一带的隔夜婚。

隔夜婚从何而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延续。隔夜婚曾在氏族部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在氏族部落盛行的时候,一般民众在结婚当日,得先把新娘送去让氏族部落的首领行使初夜权,以报答氏族首领为自己的部落保卫安全之恩。此说在很多资料中均有记载。

二是各民族通婚了解。明朝的“赶蛮拓业”,让很多少数民族居民被迫逃到高山地区躲避,造成很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相对来说较为封闭和偏远;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加快了民族融合。于是,从路途上来讲比较远,民族习俗又有所不同,于是隔夜婚成了一个了解彼此的过程,从此沿袭下来。

三是当地对女性的尊重或崇拜。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都会有娘家人陪新娘一起到男方,称为“送亲客”,并在男方留宿,隔夜婚的习俗也等于是留送亲客,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四是优生说。山高路远,婚姻又是大事,男女双方在操办婚事中,多有劳累,当日同房不利于优生优育。

拾趣:新婚之夜在包谷籽中度过隔夜婚,当地人能接受吗?我们对老、中、青三代人进行了采访。其中,以李德相为代表的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认为天经地义,习俗就是习俗。以陈朝禄等为代表的40-50岁的一代人,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习俗,新婚之夜有的在包谷籽中度过,有的在附近邻居家度过。在儿时伙伴们的玩笑中,这美好的一刻仍是幸福的,当然也曾对周边的新婚同房习俗有一丝羡慕。

以姚建为代表的80后,在老家举行婚礼,也同样遵守这一习俗。不过,随着交通的改变,现在送亲客一般不在男方留宿,因而这一习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随之而去。

重庆现奇特婚俗 洞房花烛夜新人不同房

地图示例图(资料图片) “毛头姑娘”不能送亲对隔夜婚有较深研究的陈朝禄先生,既是当地人,又是婚庆过程中受人尊敬的管客师或押礼先生,走遍了周边。他说,李家营还有一个特别婚俗——“毛头姑娘”不能送亲,这里边有讲究。

一般来说,送亲客主要由女方的叔伯、哥嫂、弟妹以及舅家和姨家的人组成,但没有出嫁的姐妹,却不能成为送亲客。为什么?按照习俗,在结婚当晚,送亲客里的已婚女性会跟新娘同住新房,目的就是在晚上跟新娘传授今后在男方家里的为妇之道。这或许是隔夜婚的另一种存在的解释。

进步:“三回九转”等礼俗简化李德相说:“李家营片区的隔夜婚,应该算是我们这一片区婚礼习俗的一个少有的特征。但相比周边婚俗,请媒、提亲、相亲、定亲、送书纸、讨庚、看期、过礼、接亲、回门、谢媒等程序,一样被称为‘三回九转’,过程中也有‘周公六礼’之说。”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陈旧习俗也随之简化。以前,哭嫁这个绝对算是李家营片区婚俗的重头戏,是简化得最快的。过去,从时间上来说,哭嫁有几天的、半个月的,作为姑娘离开娘家前的一种情感宣泄,主要在出嫁头一天晚上。目前,哭嫁的现象在李家营片区已经很少。

不过,只要是有居民回到当地举办婚礼,部分人还是按照隔夜婚的习俗进行。这说明李家营片区的隔夜婚,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同时也引起新人和亲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真的值得专家学者对此进(重庆现奇特婚俗洞房花烛夜新人不同房.

  • 上一篇:重庆吸引力从何而来
  • 下一篇:少侠好臂力!男子改签车票被拒徒手砸弯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