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吧
主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马培雄 黄河岸边挥洒青春

发布时间:2016-06-14 06:40:41

马培雄 黄河岸边挥洒青春

马培雄 黄河岸边挥洒青春

马培雄在包头市黄河大坝前讲述自己的故事。

马培雄,1958年出生于万州溪口乡,1977年入伍,从一名军械员成长为工程师、驻厂军代表。2000年退伍后,马培雄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发展改革委,并主持修建了57公里长的包头市黄河大坝。

■ 感言:乡愁是滔滔江流,我在黄河北岸,故乡在长江南岸。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与马培雄的初见,正是隆冬时节,采访就约在了“顿失滔滔”的黄河岸边。夕阳西下,冰封的河面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马培雄朗诵的《沁园春·雪》恰如此景。

采访,有些断断续续,但并非被包头市零下18℃的低温所扰,只因马培雄努力想要将重庆话说得更字正腔圆。可惜离乡日久的他,已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

  零下30度的天气做试验

产品在阅兵时受检阅

离乡那一年,马培雄19岁,他结束了在故乡三年的民办教师生涯,前往河北保定参军入伍。

“刚到河北时,也是冬天,近零下20℃,许多人冻得直哭。”黄河岸边,风依旧寒冷,马培雄眺望落日,回忆着当时的情形,“在严寒天气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然后我被调到了团机关当军械员。因为文笔好,后来又被抽调到后勤处当文书。”

两年后,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勤奋刻苦的马培雄被调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防军工厂当学员代表,并于1984年从位于包头市的内蒙古二机职工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

“从1977年入伍,到2000年退伍,我从事了20多年的国防军工工作。”这在马培雄心中留下无数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见证着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出色的高级工程师。

包头,不仅是举世闻名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更是国防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在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马培雄为了尽快掌握基本技能,不分白天黑夜地翻阅书籍、搜集资料,学习产品图和技术,并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很快,他就以熟练的技能与其他同志一道承担起军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验验收的重任。

马培雄回忆,寒冬时节,天寒地冻,在某试验场,一辆辆新型自行火炮迎着寒风,隆隆奔驰。被风高高卷起的雪尘在旷野弥漫,但炮塔前的人任凭风吹雪打,巍然屹立,这是马培雄和战友们正在进行新型自行反坦克炮的出厂前试验。

“接近零下30度,即便我们身上穿着厚厚的皮衣、皮帽和皮毛鞋,但在外面待上10分钟手脚也会麻木。手掌直接挨在冰冷的铁器上,不小心就会被扯下一块皮。”可是为了掌握试车情况并搜集有关数据,马培雄和他的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坚决完成各项任务。

最终,这个被誉为“坦克的克星”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上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除了长期从事军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外,马培雄还参与了10多种高技术产品的研发。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穿甲弹用铀钛合金弹芯规范GJB——2045”的编制,填补了国内无相关产品标准的空白,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被国防科工委批准颁发实施,1996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马培雄在1990年还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铀钛甲2号合金研制”,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并揭示了铀钛合金材料在高膛压、高初速弹体材料作用机理研究,在研究水平上都处于当时国内外先进水平,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带头修黄河大坝

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如今,年近花甲的马培雄早已脱下戎装。在黄河古渡口旁,他向我们讲述着往事。

眼前,内蒙古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少市民在冰面上滑冰玩耍,还有人在钻孔钓鱼。

一道巨大的堤坝,横亘在黄河主河道和湿地公园之间,“如果不是这个堤坝,湿地公园早就淹了。”那是2012年8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包头市多地水位创历史新高,黄河洪峰到达包头。

“黄河包头河段是悬河,就是水面比市区要高1米多,一旦洪水冲破堤坝,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马培雄至今心有余悸。滔滔浊浪面前,包头市22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面临巨大的危险。

所幸的是,肆虐的洪水在黄河堤坝前停下了脚步。

黄河堤坝是包头城市南边的一道防洪生命屏障。然而,在2010年之前,主要由土石砌成的堤坝防洪能力差,车辆通行难。2007年,包头市发展改革委决定修建景观防洪湿地保护一体工程。2000年退伍后在包头市发展改革委任职的马培雄,被抽调到发展改革委黄河湿地办,从事黄河堤坝工程建设工作。

从最初的写报告、评审等,到项目选址、报批手续,再到实施时的现场协调施工进度,马培雄没日没夜地奔波。项目建设没有资金,银行贷款前置手续繁琐,马培雄花了一年多,终于把手续办齐,办成了5亿贷款。

2010年,黄河堤坝工程竣工,“没想到建成两年后,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并成功经受住了考验。”说起这段经历,马培雄嘘唏不已,“我在长江边长大,又在黄河边工作了几十年,能为包头人民做那么一点贡献,至少没给咱重庆人民丢脸。”

  每次回家都记得清楚

写散文抒发乡愁

从长江南岸到黄河北岸,马培雄从未忘记故乡,“我总共回家28次,哪一年哪一天都记得清清楚楚。”以前交通不便时,从包头回重庆马培雄要花7天,“汽车转火车再转轮船,赶上过年,车票都买不到。”

归家路远。每次回家,马培雄总想多待几天,舍不得走。他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用相机记录下家乡的点滴变化,并收藏在心灵深处。

“这是溪口镇蓄水前的老照片,上世纪90年代赶轮船时拍的,这是个码头,现在已经被淹没了。”马培雄总爱时不时地翻出老照片看看,跟家乡现在的样子做做对比。

如今,网络发达,即使与家乡相隔千里,马培雄也时常会上网了解家乡的发展,“我每天都会看重庆电视台的新闻,电视剧也很好看,听到重庆话很亲切。”

说着,马培雄就打开了自己在论坛里发的帖子“故乡的荷田”,那是一组2014年回家时拍摄的荷花。与家乡的网友分享故事、评论互动,令他觉得家乡就在身边,不曾走远。

平日里,马培雄还喜欢写作,描写最多的就是家乡:《登神女峰记》《遐思老屋》《溪口沧桑》……他将这些散文投稿到家乡媒体,还获了奖,和记者聊起这些,马培雄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他的心中,乡愁是滔滔江流,他在黄河北岸,故乡在长江南岸。

  • 上一篇:重庆“城博”十年路:一个年轻直辖市的低碳求索
  • 下一篇:他修建的黄河大坝挡住了百年一遇洪水